掌上农资网
网站导航
账号 密码
位置:首页 >> 化肥市场
破解“气荒”,何处着力?
时间:2006-10-11
“十一”黄金周过后,秋意渐浓,预示着寒冬不远,天然气市场消费高峰即将来临。全国各地的天然气产销售企业、各级政府,都不得不思考同一个问题——如何应对可能出现的天然气供不应求局面,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发展。   曾经有过“气荒”   2004年的最后一天,一个消息震动了北京市领导层:按照供暖现状继续下去,春节和全国“两会”期间北京将出现供暖的天然气缺口。从2005年1月9日起,北京启动供暖应急预案,燃油车取代1300多辆天然气车,保障城市公交畅通。   事实上,西安、成都、重庆等地也曾体验过“气荒”。   2005年冬季,河南省安阳、开封、鹤壁、漯河等城市都出现供气紧张局面;重庆市天然气供应出现缺口,大量CNG出租车排长队等候加气,有的超过1个小时。西安用天然气生产化肥、发电的企业停了一半,部分CNG公交车、出租车重新用油料作燃料。   有专家估算,2010年我国天然气供应缺口可能在300亿立方米以上。   供应能力正在增强   其实,我国近年的天然气年产量呈持续快速增长态势。去年生产天然气近500亿立方米,比2000年增长80%。中国石油最近两年的天然气增产速度逼近30%。如此速度,只有大庆油田发现之时曾经有过。   今年1至9月,全国各大气区依靠科技进步和科学管理,纷纷实现钻井提速。大庆油田50239钻井队用98天钻完4170米的探井——徐深14井,实现大庆油田深井施工的历史性突破;四川油气田川钻21队用145天钻完了6530多米的龙岗1井,刷新了这一地区超深井的机械钻速、钻机月进尺等多项纪录。油气勘探开发领域有句行话:钻头不到,油气不冒。以此推理,我国天然气增产速度会进一步增长。   有消息说,在进一步加大我国天然气勘探开发力度的同时,既要大规模开发煤层气,又要通过国际合作开采天然气,也要从国外直接购买天然气,弥补天然气供应不足。   组合调控,理性消费   许多商品的供给,都游走于短缺与过剩之间。我国的天然气供应却例外,只是川渝地区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曾经出现过供大于求的局面。随着我国天然气供应能力的大幅提高,“气荒”会避免吗?答案未必是肯定的。因为,作为燃料,天然气在理论上基本可以替代煤。即使没有铺设天然气管道的偏远地区,也可以使用压缩天然气、液化天然气。所以,用“前途无量”形容我国的天然气市场空间并不为过。既然如此,从消费层面看,“备荒”需要根据我国的实情,未雨绸缪,多管齐下——     舆论引导,别忘“以煤为主”。我国的《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(2004—2020年)》已经明确指出,要坚持以煤炭为主体、电力为中心、油气和新能源全面发展的能源战略。而且,保持较高的能源自给率始终是保障能源安全的重要措施,必须充分发挥煤炭资源相对丰富的优势。因此,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不会改变。随着洁净煤技术的发展和应用,用煤的环境压力将进一步缓解。   发展用户,别忘“以产定销”。目前,天然气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所占比例,远低于24%的世界平均水平和8.8%的亚洲平均水平。但是,我国有自己的具体情况,不能以此为标准制定天然气应用发展计划,没有落实天然气供应渠道之前开工用气建设项目的办法实不可取。各级政府对天然气市场的监管,不能越位、错位、缺位,要督促天然气销售企业按照供气能力、供气量增加用户;要以安全平稳供应、建设和谐社会为出发点,协调天然气生产企业、销售企业之间的关系,切实履行维护天然气供销平衡的职责,切忌把“气荒”的责任推给天然气生产、销售企业。   市场调节,别忘“经济杠杆”。天然气是商品,当然遵循市场规律,在价格上体现其稀缺、物美等特性十分必要。而且,用油料面临价格上扬压力,用煤炭又不便捷,天然气价廉物美,必然引发“弃煤、油,重天然气”的社会行为,从而引发“气荒”。因此,推进煤、电、油、气的价格联动迫在眉睫。   天然气消费,别忘“物尽其用”。我国目前已探明天然气储量达2.6万亿立方米,总量堪称“大”,但不是“取之不尽,用之不竭”,我国人均天然气储量仅为世界平均值的4%。“十一五”期间,中国石油、中国石化、中海油的天然气生产能力都会持续快速增长,但不是“俯首即拾,信手拈来”,气田勘探开发难度越来越大,且需要时间。从打造节能型社会的角度出发,能耗和投资回报率低于一定水平的、产品在国内市场已经供大于求的用户,要逐步“关停并转”,不能扩大生产规模而增大用气量;国家为发展农业,规定化肥等行业使用天然气的价格低于其他行业,与之相应,要尽量减少其化肥出口量,否则就近似于出口低价位的天然气。降低天然气市场消费量也是增加保障平稳供气能力的重要措施。
[ 上一条] [ 下一条] [回主页]
版权所有:农资网
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:豫B2-20040053
服务热线:0371-6356313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