掌上农资网
网站导航
账号 密码
位置:首页 >> 种子市场
种企“饥渴症”:拼高价抢种 出下策偷种
时间:2011-5-26
5月27日至6月3日,第二届中国广西-东盟蔬菜新品种展示交流会将在广西南宁举办,田间展示品种高达2760个,而2010年的广东种博会田间展示品种甚至超过了5000个。  然而,业内普遍认为,这些只不过是参展企业拥有品种的“凤毛麟角”。2000年至2010年底,仅水稻、玉米通过国家或省级审定的品种为5183个。但是,即便目前各类农作物品种达数万个,却是杂乱多、同质化严重。高端优质品种缺乏,成为大多国内种企共同的“心病”。庞大数量后掩藏“饥渴”  近段时间,一则尚未审定的玉米品种遭六家企业哄抢的故事在业内众口相传。  据悉,该品种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新培育,仍处在审定试验阶段。中国农科院作物所研究员佟屏亚讲述,今年以来有3家上市公司和3家准上市公司企图抢得经销权,报价为每家预交1000万元“进门费”,还要保证4年内共同推广面积3200万亩。价码算是迄今为止创新品种行情的最高纪录,几家种业老板一度犹豫,最后有三家公司讨价还价,每家“进门费”降至600万元,但推广面积不变,“要生存要发展啊,就要睹一把!”  一个品种拯救一家企业甚至多家企业的现象并不鲜见。2010年“先玉335”热销为登海种业贡献50%以上的利润,帮助敦煌种业成为股市宠儿;国内第一大玉米品种“郑单958”从今年开始由万向德农、中种集团、秋乐、金娃娃、金博士5家企业经销,其中万向德农出资4000万元将经销权续延至2016年,被业内称为挽救了其股票“崩盘”之危。  “种子企业依靠购买品种竞争市场,实质上已经沦为销售种子的‘超市’。”佟屏亚在研究了种业上市公司的品种现状后,称这种现象为为“品种饥渴症”。  综合性状良好,有推广价值的品种稀缺不仅表现在大田作物上,对蔬菜种子而言同样如此。5月24日,汕头市金韩种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刘世明分析,虽中低端蔬菜品种不缺,但高端品种还是缺,而且也分不同类别,“比如南方常种的南瓜、苦瓜、萝卜等品种不缺,市场上需要的都能提供;茄果类、胡萝卜、西兰花等中高端品种就很缺,与国外种企有很大差别。”  一个矛盾的现象是,一方面“品种饥渴症”严重,另方面存在庞大品种数量。南方农村报记者从中国种业信息网上查询,从2000年至2010年,仅水稻、小麦、玉米、棉花、大豆等全国性主要农作物通过国家或省级审定的品种为6766个。  而蔬菜品种不需要审定即可销售,数量之多更是令人眼花缭乱。“蔬菜种类多、从业门槛低、做的人也很多,品种数量远远多于主要农作物。”刘世明表示,若蔬菜品种管理实行登记制度,每个品种要交20万元登记费,这样在可以在一定程度阻止企业将不是自己研发、质量没把握的品种推到市场。研发与市场需求脱节  业内人士反映,虽然各类农作物品种至少有数万个,但能真正可以推广开的不足10%;现有种子生产企业8700余家,拥有育繁推一体化的企业仅有95家。  佟屏亚认为,中国种业长期在产学研分割、育繁推脱节,育种人员和种质资源集中在科研院校,多数种子企业缺乏培育品种实力,依靠购买品种经销,难以控制市场价格和种子质量,于是在激烈竞争的种子市场出现“品种饥渴症”。  “企业养研发是未来的方向。”5月19日,广州亚蔬园艺种苗有限公司总经理陈绍贤介绍,以当前的种业现状和公司的规模,绝大多数种企都难以负担品种研发费用,比如每年投入二三百万,5年都不一定能培育出品种。刘世明也表示,研发投入不仅包括现有品种,而未来潜在品种的投资更大,公司每年利润的20%左右都投入到科研,“以番茄品种研发为例,从十七八年前开始育种,六七年大力投入,现在才有了眉目。”  “宁买品种,不搞研发”的现状将在种业界长期存在。  隆平高科总裁刘石分析,目前市场上一旦出现一个“国审”品种或者是有点苗头的品种,众多种子企业都会趋之若鹜,竞相高价比拼,它们都必须靠赌品种艰难度日。  刘石认为,评价一个好的品种要从产量、抗性、品质、多样性四个方面来评价,但要赢得市场还要从市场细分和产品定位、营销和渠道建设、技术推广和服务体系等方面考量。一个品种有多个复制品  事实上,没有研发能力的种企本身并不缺品种销售。一位种企负责人坦言,“这并不奇怪,种子买卖很容易,只要有钱。”  刘世明告诉记者,这种买卖关系不是转让品种权,而是不同性质的企业、科研人员直接卖繁出的种子给其他企业,类似以销定产。陈绍贤称“很多企业在卖出的品种出问题后,换个公司、换个品种名继续销售。”  陈绍贤举例,蔬菜种企销售的品种来源主要有四条途径,一是企业与退休或离职科研人员合作,可以买断品种权,也可直接买种,打自己的品牌;二是企业私下同科研单位、在职科研人员购买品种;三是向国内或国外同行企业买种子分装;四是从制种基地倒卖种子,甚至偷亲本、偷种子。  这是大多种企现有的生存之路。刘世明分析,一些大中型的种企可能每年有50%的种子通过散卖给其他企业另命名销售,同类品种或者一个品种转给多家企业的情况都存在,从眼前的利益来说,代销企业积极性高,对品种推广有利,但从长远看,对企业塑造品种还是会有影响。
[ 上一条] [ 下一条] [回主页]
版权所有:农资网
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:豫B2-20040053
服务热线:0371-63563137